跳到主要内容

🤔 技巧1:做与不做

信息

🟢 我们介绍的技巧其实在各个场景都可以使用,将其放在某个场景下解释,只是因为觉得它更有可能在这个场景用到。大家也会更容易记住这个用法。并不意味着这个技巧仅能在此场景使用。并且多技巧混用也是个不错的用法。

在问答场景里,为了让 AI 回答更加准确,一般会在问题里加条件。比如让 AI 推荐一部电影给你推荐一部电影给我 。但这个提示语太空泛了,在之前版本的模型中 AI 无法直接回答,接着它会问你想要什么类型的电影,但这样你就需要跟 AI 聊很多轮,效率比较低。

所以,为了提高效率,一般会在提示语里看到类似这样的话(意思是不要询问我对什么感兴趣,或者问我的个人信息):

不要询问兴趣爱好和个人信息。

小语 GPT 使用的是最先进的 GPT4.0 和 GPT3.5 模型,如果你在小语 GPT 里这样提问,它就不会问你问题,而是直接推荐一部电影给你,它的回复是这样的:

当然!如果你想看一部动作场面丰富的电影,你可能会喜欢由查德·斯塔赫斯基执导,基努·里维斯主演的《疾速追杀》(2014)。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约翰·威克的退役杀手寻求对冤枉他的人进行复仇的故事。这是一部节奏快、风格独特、情节引人入胜的电影,充满了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。如果你想看一部能让你坐立不安的电影,《疾速追杀》绝对值得一看!

在 OpenAI 的 API 最佳实践文档里,提到了一个这样的最佳实践:

与其告知模型不能干什么,不妨告诉模型能干什么。(Instead of just saying what not to do, say what to do instead. )

我们自己的实践是,虽然现在最新的模型已经理解什么是「不做什么」 ,但如果你想要的是明确的答案,加入更多限定词,告知模型能干什么,回答的效率会更高,且预期会更明确。还是电影推荐这个案例,你可以加入一个限定词:

向我推荐一部来自全球热门电影排行榜的电影。

当然并不是「不做什么」就不能用,如果:

  • 你已经告知模型很明确的点,然后你想缩小范围,那增加一些「不做什么」 会提高不少效率。
  • 你是在做一些探索,比如你不知道如何做精准限定,你只知道不要什么。那可以先加入「不做什么」 ,让 AI 先发散给你答案,当探索完成后,再去优化提示语。

以下是一些场景案例,我们整理了两个"不太有效的" 和 "更好的" 的提示语,你可以自己尝试下这些案例:

场景不太有效的更好的原因
推荐雅思必背英文单词请为我推荐一些雅思考试必备的词汇。请为我推荐10个雅思考试必备的词汇。后者提示语会更加明确,前者会给大概 20 个单词。这个仍然有提升的空间,比如增加更多的限定词语,像字母 A 开头的词语。
推荐香港值得游玩的地方请为我推荐一些香港值得游览的地方,但不要推荐博物馆。请为我推荐一些香港值得游览的地方,包括游乐园。后者的推荐会更准确高效一些,但如果你想进行一些探索,那前者也能用。